2009-11-16

臺老的倪字


        有人說台靜農臺老的字到了最後「已經跟倪元璐一樣好了」。

        我不以爲然。

        因爲我覺得臺老的字要比倪元璐好。

        爲什麽?因爲臺老對毛筆的熟悉和古人一樣,他的學問人文素養極高,又有書法的天分,寫字的時間超過倪元璐,而且臺老又得高夀,所謂「人書俱老」,到了老年的臺老,無論從那一方面來看,其所有的修爲都要超過倪元璐,雖然他的字是從倪元璐出來的,但正所謂青出於藍,當然要比他所學習的物件更好。

        我了解說臺老的字和倪元璐「一樣好」的人的心理,因爲臺老的字是學倪元璐,所以頂多和倪元璐一樣。

        談論中國書畫,一般人總喜歡談出處、傳承,然後以像某一家爲最高標準和成就。這是受到中國書畫的模仿性格與僵化現像所限制。

        祖述前人典範和創造個人風格,是中國藝術兩個並行不悖的傳統,南宋末年、元朝以前,中國書畫還有許多原創的生氣,許多大家在前人既有成就的基礎上,不斷創造出新的高峰,後來,到了明末晚期,因爲整個書畫技術的開發完成和觀念的僵化,復古潮流漸漸成爲主流,從此中國藝術相當長時間陷入僵化的形式主義中。

        但「今天」,我們大部分的人,會有崇古卑今的心理,主要還是受到一九四九之後,臺灣教育體制被政治意識控制的結果,比較詳細的閱讀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論與批評,會很驚訝的發現,原來,古板的中國人在藝術思想的追求與定位上,還是以「自我面貌的創造」爲主要成就。

        明末清初的苦瓜和尚石濤是一個例子,活躍在幹隆時期的揚州八怪是一個例子,清朝末年的海上畫派是一個例子,到了民國的齊白石、黃賓虹、張大千更是大家耳目能詳的宗師,這些人物都清楚說明,藝術在中國,一樣是以創造自我風格爲標準。

        臺老的倪字已經有了生機的轉化,有了個人和時代的風格,而不只是「學得像」而已。

        中國書畫的傳統太長久了,隨便一個畫家和流派都得用幾年的時間去鑽營,歷史上的典範那麽多,一個人又有多少時間可以學習呢?靜農用五十年的時間寫倪元璐,所以他的書法有很高的成就,以前江老師常常說,要培養一個中國畫家至少要二十年,這種說法雖然不一定是真理,但也夠讓現代人在急於成功的焦慮中安靜下來,時間是考驗藝術最重要的因素。

原文摘錄自侯吉諒《愛不釋手》散文集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